8月21日,中國縣域經濟報刊登文章《“紅色引擎”賦能企業強基行遠》,全文如下:
安徽池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池州高新區”)黨工委近年來堅持把非公企業黨建作為園區發展的“強基工程”,探索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新路徑,讓“黨建紅”深度融入企業科創鏈、產業鏈、人才鏈,安徽艾可藍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艾可藍環保”)、安徽鴻葉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葉集團”)、安徽聚力石油鉆采設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力石油”)等一批標桿企業黨組織脫穎而出,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不斷轉化為企業的發展優勢、創新優勢和競爭優勢,為全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的“紅色動能”。
培養科創新動力。作為深耕汽油、柴油和天然氣發動機尾氣后處理技術領域的“排頭兵”,艾可藍環保自2013年5月成立黨支部以來,便將紅色基因深植于科技創新沃土。在艾可藍環保黨支部書記、副總裁孫志遠看來,抓黨建就是抓生產力。目前,艾可藍環保30%以上的中層領導均為黨員,技術部門核心崗位中,黨員占比同樣十分突出。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艾可藍環保黨支部成立的“黨員科技攻關小組”一直都起到了關鍵作用。“過去,我們的生產設備中有一處關鍵部件需要從德國進口。”孫志遠回憶,為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艾可藍環保技術部黨員科研骨干主動請纓,帶領團隊成員連續半年幾乎以實驗室為家,夜以繼日進行技術攻關,最終實現了關鍵部件的國產化替代。截至目前,艾可藍環保已累計擁有各類專利超過200項,深度參與制定國家、行業等標準20余項。
龍頭企業寫擔當。作為我國竹產業的領軍企業,鴻葉集團的發展史同樣也是一部在黨建引領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勇擔社會責任的奮斗史。鴻葉集團黨支部宣傳委員、副總經理石天玉介紹:“在企業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黨建引領作為‘航向標’貫穿始終。”鴻葉集團近年來積極響應市、區政府號召,在梅村鎮、梅街鎮分別建成一座年產5000噸的現代化毛竹深加工基地,直接為當地創造120個穩定的就業崗位。同時,鴻葉集團精準幫扶4個鎮街的5個脫貧村建成5個毛竹初加工廠,有效盤活了村級資源,壯大了集體經濟,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新渠道。除了著力支持池州市貴池區本地鎮村,鴻葉集團還在貴池區與安慶市潛山市的縣域結對幫扶中主動擔當。針對潛山市水吼鎮毛竹資源豐富但缺乏龍頭帶動的痛點,鴻葉集團不僅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更無償捐贈價值50多萬元的關鍵生產設備,助力水吼鎮竹制品加工廠快速建成投產。僅一年多時間,加工廠就能夠生產毛竹半成品4000多噸,實現產值超2000萬元,成功帶動50多名脫貧戶實現“家門口”就業。2024年,鴻葉集團成功獲評為“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鴻亮”品牌竹制品暢銷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近4500萬美元,繪就了一幅“黨建強、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黨建鑄魂聚英才。聚力石油從成立至今雖然僅有8年歷史,卻迅速躋身高新技術企業、安徽省專精特新企業行列,并建成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工業設計中心。“我們以黨建為引領,建立了‘雙培雙促’機制——努力把優秀員工和業務骨干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中層以上領導干部。在人才選拔中,思想政治素質、團隊協作精神、開拓創新能力是與專業技能同等重要的核心指標。”聚力石油黨支部副書記、人力資源總經理許乾龍道出了企業人才培養標準。研發中心主任楊仲書的成長歷程正是企業以黨建引領人才發展的生動縮影。聚力石油創立之初,楊仲書便加入了研發團隊,在聚力石油黨支部成立時,他更是第一時間提交了入黨申請書,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數年時間里,在黨組織的感召和培養下,楊仲書在專業技術上不斷鉆研,從加工中心的工人逐漸成長為企業的技術骨干,并肩負起聚力石油“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長和“安徽省工業設計中心”主任的重任。“今年,公司黨支部正在創建黨建示范點,我們希望抓住這個契機,進一步將黨的組織原則和先進性要求深度融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選、育、管、用’全鏈條,為人才施展才華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展望未來,許乾龍信心滿滿。黨建做實了是生產力,做強了是競爭力,做細了是凝聚力。池州高新區將繼續擦亮非公黨建“紅色品牌”,不斷優化“黨建+科創”“黨建+產業”“黨建+人才”的融合模式,以更澎湃的“紅色動能”為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