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需要根據業務的不同找多個人來辦,現在有了‘全科社工’,隨便找誰都能辦,就這么一會兒工夫,小楊就給我辦好了兩件事。”日前,池陽街道清風社區居民徐葉和提起“全科社工”頗為滿意,連連點贊。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作為直接服務老百姓的基層組織,上級的各項政策、群眾的大事小情,都沉積在這里辦理。面對人少、事多、區域廣的實際,如何進一步提升辦事效能、優化服務舉措,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以來,貴池區通過區委書記領辦基層治理項目“破題”,以高位推動“全科社工”治理模式給出了“貴池答案”。
何為“全科社工”?“以往,社區工作者按照條線分工,雖然在各自領域具備一定專業性,但居民辦事難免會面臨‘跑空趟’‘多頭問’的困境。”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許飛飛介紹,“全科社工”培育模式推動社區工作者向“全科、全能”轉型,打破了過去“一人一崗、專人專職”的限制,群眾只要找一個人,就能辦成所有事。
“全科社工”是如何運行的?又給群眾帶來哪些可感可及的變化?6月30日,記者在秋浦街道翠微社區看到,綜合服務窗口前,2名“全科社工”在大廳輪班,接待、辦理日常居民公共服務事項。“還有12名社工都去入戶了。”該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紀池鑫告訴記者,推行“全科社工”后,騰出來的人手充實到了網格中,不但工作效率提高了,和群眾之間的距離也更近了。
如今,社區工作者既是“全科社工”又是“網格員”,一人身兼兩職歸結于在推行“全科社工”培育模式過程中,我區還創新網格化精準管理模式,按照300-500戶為基礎標準重新劃分網格,推動社區工作者全面下沉網格擔任網格長、網格員,實現社區服務的高效整合與居民需求的精準對接。“像社保繳費、養老認證這些業務,以前都是我們打電話通知居民到社區辦理,現在趁著下去走訪,順道就能辦了。”杏花村街道杏花村社區“全科社工”劉玲介紹。
日復一日與居民打交道、“混臉熟”,摸清“家底”將網格基本情況爛熟于心,發現居民訴求記下來、解決好……從“坐等上門”到“主動敲門”,居民遇到“急難愁盼”有了掏心窩的傾訴對象,社工也能從辦好“關鍵小事”中找到實現社區精細化管理與服務的切入點。前不久,清風街道沿江社區惠源陽光小區1號樓西處新增設了一處非機動車充電樁,正得益于社工在日常走訪中將居民的“吐槽點”變成了工作的“切入點”。“一天幾趟地跑,彼此間熟絡了,大家遇到什么問題都會直接電話或者微信聯系我。”該社區工作人員胡僑俐翻開《為民辦實事記錄本》,紙頁上密密麻麻的記錄里藏著網格內居民的“冷暖訴求”。
隨著全科社工培育與網格化管理的深度融合,社區的服務“半徑”延伸到了居民家門口,推動著基層治理持續提質升溫。但基層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并非社區“單打獨斗”的“獨角戲”,而是一場全民踴躍參與、齊心協力的“大合唱”。對此,我區還創新推動樓棟長制度改革,運用項目化方式動員社會組織、志愿者隊伍、居民群眾等多方力量參與到網格管理和基層治理中,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全科社工培育、網格化管理創新、樓棟長制度改革三者相輔相成、協同發力,共同織密了基層治理精細化服務、精準化管理的網格。”許飛飛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推動基層服務下沉到“最后一米”,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力爭實現“瑣事不出格,小事不出居,居民少跑腿辦好事”,讓基層治理更精準、更高效、更暖心。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